:::

黑夜中的轉身

分享:

分享到Facebook (點擊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 (點擊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 (點擊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 (點擊另開新視窗)

【黑夜中的轉身】

撰文/志工許敏萱、南部服務中心社工王瀞崎 、圖片提供/南部服務中心社區大學

黑夜中的轉身

青春正盛的阿家,在醫院病房裡望著窗外的操場,只覺得景象一日比一日模糊。他的世界,像一盞逐漸耗盡電力的燈,慢慢熄滅。原本期待的未來、事業起飛的機會、熱愛的籃球與戶外活動,也隨著視力的流失而逐漸遠去。

起初,他只是覺得騎車時右眼看紅綠燈有些霧霧的,檢查卻遲遲找不到原因,最後才輾轉確診為罕見的遺傳性視神經病變。這種病多半在青壯年發病,由基因異位所致。阿家常用手機電量來形容這樣的身體狀況:「如果一般人一生有100%的電量,那我們可能天生只有10%,用完就沒了。」

為了找回光明,他曾嘗試各種治療方式,從民俗療法到出國求醫,不論花費多少金錢與時間,最終都以失望收場。每次燃起的希望,最後都只能默默熄滅。

那是一段情緒低落的日子。他努力尋找醫療出路,卻始終無法逆轉視力的流逝。直到某一刻,他選擇不再一味追逐「治癒」,而是問自己:「我還能做些什麼?我想過怎樣的人生?」

這個轉念,成為他人生的分水嶺。

在醫院的轉介下,阿家開始接觸視障者重建服務。一開始,只是在家人的陪伴下練習出門、調整作息、重新適應生活。他也逐漸學習用新的方式認識世界。後來,在重建院的安排下,他參加了社區大學的體能休閒課程,重新嘗試了游泳。

「水,讓我重新感受到自己身體的存在。沒有視覺,有時反而更能傾聽自己的呼吸與心跳。」

起初他也害怕,但在教練與工作人員的協助下,他逐漸放鬆,甚至能在泳池中自信地前進。那一刻,他真正感受到:「我能做到。」

隨著體能提升、信心建立,阿家開始主動參與更多活動。他加入了重建院的城市漫遊班,學習搭乘輕軌,探索不同區域的生活。他說:「以前的我只活在熟悉的家中,現在的我有了新的生活地圖,也多了許多朋友和問候。」

在這個過程中,他自己主動參加視障者路跑。藉由陪跑員,他重新找回久違的節奏感與速度感,也明白,即使看不見,也能盡力奔跑、盡情呼吸。

如今的阿家,不再只是接受協助的人。他在按摩工作中越來越受到肯定,也積極參與活動,成為能與人同行、樂於分享的幫助者。

雖然再也無法打喜歡的籃球,他依然會回到球場,靜靜聆聽球聲與腳步聲的交織。生活中仍有挑戰,但他已不再孤單,也不再退縮。因為他知道,黑暗之中,也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光明之路。

阿家參加重建院社區大學的體能與休閒活動游泳班阿家參加重建院社區大學的體能與休閒活動游泳班

 ▲阿家參加重建院社區大學的體能與休閒活動游泳班

阿家參加重建院社區大學的城市漫遊班-挑戰搭乘輕軌阿家參加重建院社區大學的城市漫遊班-挑戰搭乘輕軌

 ▲阿家參加重建院社區大學的城市漫遊班-挑戰搭乘輕軌

阿家藉由城市漫遊班探索城市不同景點與活動阿家藉由城市漫遊班探索城市不同景點與活動

▲阿家藉由城市漫遊班探索城市不同景點與活動

更多小故事=>